「中華民國筆會」2017年名家講座,開春第一場由本會創會會長陳若曦主講,於3月11日在台北「趨勢講堂」舉行。忝為「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」一員,有幸銜命為此講座做記錄。
首先由氣質優雅的筆會會長黃碧端女士致詞,談起1978年她在威斯康辛大學寫博士論文時,邀請陳若曦到該校以英文演說文革時驚心動魄的歷史。相隔三十九年,時空不同,作家經歲月沉澱,一言一詞,發人深省,更具重量。
接著由九歌出版社總編輯陳素芳女士主持講座,她直指若曦老師,「文學,是她服務社會的方式。」她對若曦老師的生平,瞭若指掌,如數家珍,因文字而對社會關懷,付諸實際行動,躍然紙上,因為很多書均經由她的編輯而出版。她提供了許多相關影像,在現場播放,供觀眾聽文學、看文學,共同閱讀一段不平凡的歷史。
若曦老師以「一生的追求」為題,回顧她的成長、求學、寫作、文革經歷、與社會人道關懷等。言詞中,詼諧中見豁達,回顧中見哲理,敘事中見堅持。
現場座無虛席,觀眾井然凝聽,充分顯現了演講者的魅力。演講一開始,若曦老師自述出生於貧窮的工農家庭,幼時藉閱讀或當孩子王說故事給玩伴聽等方式的文學啟蒙。大學時期與同班同學白先勇、王文興、歐陽子等投入《現代文學》雜誌,因雜誌經費來源少,必需身兼編寫工作 (自己寫稿為雜誌節省稿費支出) ,一枝筆寫著寫著,磨練出對文學的興趣,一路編寫的篳路藍縷,奠定了她書寫的功力。
在那「來來來,來台大;去去去,去美國」的年代,她傑出的表現,經美新處處長的推荐,獲得大學全額獎學金,留學美國。學成後,踏入中國土地生活了七年,親身經歷了文革,寫了《尹縣長》這本震驚世界的鉅作,掀開了當時共產黨統治下不為人知,鐵幕中的生活,成為開啟傷痕文學的先驅。
談起過往,點點滴滴,雖驚險,如戲劇性的一幕幕,她卻以雲淡風輕的口吻,娓娓道來。這是生活歷練與學養見識養成的高度吧!
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,她以作家悲天憫人的同情心,從美國專程返國,先後與蔣經國總統會面二次,挺身為「美麗島事件」涉案人士說情;與中共領導人胡耀邦會面,為中國作家北島求情使其能出國訪問;旅行西藏與班禪喇嘛見面暢談「一國兩治」與「高度自治」之優窳。從言談和著作中,我們見到一位奇女子,終其一生,為歷史關鍵時刻做見證,若說她的生命史像一部近代史也不為過。
不知有多少人捧讀《尹縣長》這本書長大,我是其中一位。何其有幸,從這場講座,聆聽到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。
若曦老師談到早期戒嚴時代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,尤其在大學時期,目睹《自由中國》雜誌雷震被抓,同班同學歐阿港無故失蹤等事件。自小的台灣教育,讓她深受儒家思想影響,如「禮運大同篇」的理想境界,加上大學時期閱讀禁書,起了民族主義思想的化學作用,又因出身工農家庭,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服務廣大的人民。因此,年輕的心,熱情澎湃,憧憬著探究與印證未知的世界,便義無反顧的踏上回歸中國之路。
在中國生活七年,她回顧文革這段歷史和自己的親身經驗,可謂驚心動魄。從前的社會分類是士農工商,中共建國後分為「紅五類」,即工農兵革命幹部和子女,相對於「黑五類」,即地主、富農、反革命份子、壞份子和右派。文革中又把黑五類擴充,加上資產階級幹部和知識份子等成九類,而知識份子排第九,故稱「臭老九」。紅衛兵穿軍服,提倡革命無罪,造反有理,破四舊,打殺搶劫,教育停頓,忠於毛主席,思想改造,整天讀毛語錄,全國上下都有毛肖像。她並以當時生活情景與日常故事為例,描繪種種的精神壓力,聽來彷彿身歷其境。相對於今日的環境變遷,聽完無不哄堂大笑,深感那時代的荒謬與匪夷所思。
生長於台灣,自然有血濃於水的鄉土情懷。她從文字出發,關懷人群社會,打破狹隘的地域觀念,以人類、土地的關懷為最崇高的宗旨。雖然對台灣亂象有點憂心忡忡,甚至鏗鏘直言:「台灣患了自閉症」,「台灣怎能不去了解大陸?」但是,對於台灣固有的良好基礎,未來她更深具信心。
她引用幼時讀陶淵明的「桃花源記」,指出這個理想國的追尋,必須自己努力去追尋和創造。晚年落葉歸根回台灣,生活簡樸,更投身於環保工作、晚晴婦女協會、老人協會等等。聽她演講,再對照她的自傳《堅持無悔—七十自述》,終於明白,豁達—人生最高的境界,與無欲則剛,這兩個可貴的情操,在她身上展露無遺。
整場講座中,若曦老師直爽、慧黠的個性,詼諧、幽默的語調,令全場笑聲不斷,對她敘述的故事情節,不時發出驚嘆,真是享受。
聽完演講,思緒千迴百轉,欲罷不能,偕她與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副會長姚嘉為和會友牧羊女 (楊筑君) 至附近的咖啡館續攤,談時事,論現況,或憂心忡忡或仰頭大笑。若曦老師悄悄透露最近發生的小故事,她剛收到一封來自美國某位文學博士的信,信中並拷貝了博士本人寄給瑞典諾貝爾文學獎主席—Mr. Per Erik Wastber的推薦信。信中剴切明言若曦老師文學創作的成就與深遠影響,推薦她為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,因據他統計若曦老師有171篇作品,刊載在588種的刊物上,共有6971家的圖書館收藏。
「你怎麼回覆呢?」聽到一半,我們急切地在老師臉上找尋答案。
「你這封推荐信已是我今生最大的獎了。」 她的答案是這句簡白扼要的話。說完,朗朗的笑聲不絕。
豁達 —人生最高的境界,這道理,彷彿寄寓在她爽朗的笑聲裡,供我學習不盡。
真是有感、豐富、飽滿的一天。
(作者簡介: 洪玉芬,本會會員,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,《金門文藝》編輯群,東齊興業總經理。出版著作: 散文集《希望不滅》(聯合文學)、《雜貨商的兒女》(遠景),主編散文集《島嶼食事》(聯合文學)。曾獲浯島散文獎,漂母文學散文獎,作品入選旺報兩岸徵文,合集《時光露穗》。小麥子部落格: http://blog.udn.com/SophingHung 。)